2010/06/13 終於要畢業了~~
祝福牙93同學们!!
PS.我參加醫學研究所的畢業典禮在正心樓2F-114教室
今天雨下得真大~~
2010/06/13 終於要畢業了~~
祝福牙93同學们!!
PS.我參加醫學研究所的畢業典禮在正心樓2F-114教室
今天雨下得真大~~
2010/04/29
今天電視新聞播出長庚醫院林杰樑醫師(他是Luke 北醫同學)的訪談
提到喝太多碳酸飲料將增加胰臟癌風險
其實二月份的期刊論文即已刊出
特別將它找出來,給大家看看~~
總之, 別喝太多飲料啦~~
***Soft Drink Consumption Linked to Pancreatic Cancer
一週兩次以上喝含糖飲料將增加胰臟癌風險
February 16, 2010 — The regular consumption of sugar-laden soft drinks could boost a person's risk of developing pancreatic cancer. The results of a new study found that individuals who consumed 2 or more soft drinks per week had an 87% increased risk for pancreatic cancer, compared with those who did not.
Even after taking factors such as smoking, caloric intake,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to account, the authors found that consuming soft drinks might play an independe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ancreatic cancer.
The finding is reported in the February issue of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Both soft drinks and fruit juices have a high glycemic load relative to other foods and drinks, and it has been hypothesized that both are risk factors for pancreatic cancer. The high levels of sugar can increase levels of insulin in the body, and this can contribute to pancreatic cancer cell growth, the researchers explain.
Association Not Seen With Fruit Juice
However, this study did not find an association between consumption of juice and an increased risk for pancreatic cancer.
Clinical Context
Carcinoma of the pancreas has high metastatic potential and poor prognosis because of lack of good treatment options and late presentation,
with a 5-year survival time of less than 5% and no specific primary preventive strategies available.
Smoking, obesity, and diabetes mellitus have been reported as risk factors for pancreatic cancer.
Also, high glycemic foods that may predispose to diabetes may predispose to pancreatic cancer.
This is a prospective, 14-year cohort study of Chinese people living in Singapore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nsumption of soft drinks and fruit juice and the ris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ancreatic cancer.
Clinical Implications
生存的七原則 (網路文章)
人生中,會不斷遇到轉折、改變,任何轉變都會有壓力,除非你已失去生命動力、不想變了。
這裡提供生存(SURVIVE)的七個原則指標給大家參考。
1.Strive〈努力〉:生存的第一要件絕對是凡事全力以赴,要成功就要付代價。邱吉爾原本是全班最後一名的學生,
而且被他的老師評為作文最爛;但是他後來之所以功成名就,並曾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全靠自己二十一歲後擺脫年少輕狂時的頹廢,發憤圖強努力。
2.U-turn〈轉彎〉:人在屋簷下一定得低頭,碰到難處,轉個彎,別死心眼,拿頭硬碰。1984年齊曼在可口可樂公司威風八面,
創造了新品牌叫做「新可樂New Coke」,十一週之後,慘敗退出市場,不得已用老方子「傳統可樂Classic Coke」來挽回市場。
他也退出可口可樂公司,改行作顧問,沒想到七年沉潛之後,可口可樂公司又請他重掌大權。
3.Relationship〈關係〉:這不是在講走後門的「關係」。很多人喜歡過河拆橋,到了有困難時,投靠無門。
名將拉法葉奮不顧身為美國革命獻身,贏得美國上下一致尊崇。當他回到法國,政壇失意,作戰被俘,全靠他的美國朋友四處奔走幫忙支持。最後,他得到法國人的認同,出掌拿破崙兵敗之餘的殘局,成了國家英雄,友誼幫他度過了人生最痛苦的時刻。
4.Visible〈有目共睹〉:「不好意思」是中國人的習性,可惜多少才華就因此磨滅了。
站起來、舉個手、說句話,不會要你命的。澳洲馬歇爾醫生發現胃潰瘍是一種桿菌引起的,
1982的論文及1994年的世界會議確定了馬歇爾的「真知灼見」。可是在1994之前,他不知遭受了多少冷嘲熱諷,
因為畢竟他的理論違反了百年來的傳統看法!他的堅持發表、提醒,甚至於不惜「鬧場」,促成了他的「大師」地位。
5.Inquiry〈不恥下問〉:要常問問題。老師喜歡發問的學生,因為表示學生在聽,而且正在消化他的東西,
在公司也是如此,笨的老板才會用唯唯諾諾的屬下。敢挑戰權威的魏徵受唐太宗重用;敢質疑科學理論之「絕對真理」的,
就產生了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及李遠哲。「WHY」是一個奇妙又偉大的字。
6.Venture〈冒險〉:比爾蓋茲在哈佛讀不下書,因為他有別的「想法」。他的「冒險」,使他創造了世界最大的電腦王國「微軟」。
做了老板,他也喜歡用敢冒險(也常失敗犯錯)的人在他的公司做事。
7.EI(God)〈信仰〉:EI在希伯來文中是「神」的意思。人要有堅定不移的信仰才能成大事,卡特總統雖然做得不出色,
但被公認是最有人味的總統,還多次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因為他心目中有神。
拉法葉在法國及美國人心目中是比拿破崙更值得尊敬的人,因為他心目中有神。
I . 關於「殘障牙科學」
最近媒體大幅報導健保詐欺事件
其中該檢討的是目前醫管當道,醫院過度業績掛帥,社會功利主義及媒體推波助瀾下,
近者不只影響醫、牙學生的金錢價值觀,長遠對許多弱勢患者的醫療更沒有好處。
另一方面有什麼樣的患者,就有什麼樣的醫生
這部份也是臺灣醫病雙方需要再省思的!
我原本不想po下面這篇報導
自認為不是什麼了不起的醫生
但是櫃台秀貞姐看到報導跟我談到”老師的教導”,
提及科內住院醫師都很優秀, 給我很大鼓勵!
確實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
學生是”有樣學樣”,為人豈可不慎?
「殘障牙科學」是88級開始開設的,今年是第七年,
其中有一年因為選修門檻提高,人數不足而無法開課 (目前的門檻是18人)
今年除了和以往相同的讀書心得報告外
選修的同學必須到身心障礙團體至少當一次志工(也要寫報告)
以及到3F 身心障礙牙科門診(至少)見習一次
起初同學有點怨言(老師怎麼要求這麼多?),argue 不必當志工;
我有點不悅,但是很堅持這些requirements~~
後來同學開始到身障團體當志工,反應越來越熱烈!!
有同學不只一次去當志工,有同學參加了3/27 的遊行~~
仍要感謝牙95選修「殘障牙科學」的同學们,
讓這冷門的課繼續活下去~~
也希望大家保有對生命的活力、樂觀與熱情!
II. 李慈心 身障者的牙醫天使
聯合報╱記者喻文玟 ╱台中報導 2010.04.06
對身心障礙者來說,牙齒保健是一大課題。中山醫學大學口腔醫學研究中心牙醫系助理教授李慈心,人如其名,她認為身障者不擅照顧自己的牙齒,因此長期為身障學子看診,帶領學生臨床實習,發揮醫師的人文關懷。
李慈心擅長「殘障牙科學」,她說,有些智能障礙的學童對牙齒保健一概不知,如果老師沒有細心照料,可能到中學就滿口蛀牙,「身心障礙者比一般人更需要定期看牙醫」。
李慈心舉例說,唐氏症患者先天嘴型有缺陷,多數下顎突出,他們多利用「口呼吸」很容易有牙齦發炎症狀,因為先天的缺陷,也容易罹患牙周病,若沒提早發現,對唐氏症孩子又是一層負擔。
台中縣惠明學校老師劉台瑛說,李慈心是身心障礙者的牙醫天使,她看診非常細心,也會問候孩子的生活狀況,讓身心障礙孩子不畏懼看牙醫。
李慈心說,還有一些情緒障礙患者有過動傾向,一不小心常撞斷門牙,就必須為患者量身製作假牙;有些患者看診情非得已,得全身麻醉。
李慈心教學時都會和學生分享治療身障者的每個環節,她說,一般牙醫師多接觸正常患者,「殘障牙科學」具有人文關懷面,
牙醫系學生應具有科學的理性,也要有人道精神,才是雙全的好醫師。
Part I. 清明時節 追思老爸
去年十二月初在蘭大衛教會
為父親舉辦了逝世一周年追思禮拜~~
今年我們在清明節後去掃墓
在墓園大家笑談父親生前最愛吃花生、喝啤酒等等
母親也加入談起父親過往趣事
一家人很高興媽媽已克服傷痛,
生活平穩無太大情緒起伏了!
其實媽媽最近儼然大忙人
開兩班日語班, 學生接近百人
比我教更多學生, 呵呵~~
這陣子總算把父親的遺物整理得差不多
那本我在他開刀時(2008-08)買給他的”最後的演講”也出現了!
我並不知道父親是否看了這本書?
但我這兩天倒是很認真的把它讀完了
得到一些激勵!
想來老爸比我們這些兒女更勇於逐夢(55歲考博士班 etc.)
Life is short, 努力生活吧!
Part II..
失去 妻子, C. S. 路易斯曾問:「愛使人不孤獨,你覺得呢?」
《納尼亞傳奇》 系列的作者-C.S. 路易斯 (C.S. Lewis 1898-1963; 英國大文豪) 晚年有一個影響重大的愛情故事,就是他與妻子喬伊之間的愛情。 曾拍成「影子大地」這部電影, (婚後一年喬伊骨癌去世) ,電影最後獨白的全文是:
Why love, if losing hurts so much? I have no answers any more, only the life I've lived. Twice in that life I've been given the choice, as a boy, and as a man. The boy chose safety. The man chooses suffering. The pain, now, is part of the happiness, then. That's the deal.
「為何要愛?既然失去它是如此的痛苦。我在生命中有兩次抉擇,男孩,選擇安全;男人,選擇痛苦。
現在的痛苦,有當時的快樂。」
我們無法掩飾當上帝沒有回應我們(祈求治癒)的禱告時,是多麼令人失望!
C.S. 路易斯曾説過悲痛與信仰的衝突--- 會出現折磨!他認為: 如果折磨不是必要的, 那麼上帝就不存在,
或者存在的是一個惡的上帝; 如果上帝是好的, 既然允許折磨發生, 表示折磨一定是必要的.
但願我們能從中得到一些安慰~~
***Blog 訪客上週末(04/10)累積已經超過50,000人
謝謝你們的造訪~~
Part II. 最後的演講 (The last lecture)
作者 / 蘭迪.鮑許/ 傑弗利.札斯洛 Pausch, Randy/ Zaslow, Jeffrey
蘭迪‧鮑許是一位熱情、風趣且教學認真的大學教授,在46歲時被診斷出罹患致死率最高的癌症--胰臟癌。隔年8月(2007年),醫生說他的癌症已經轉移,可能只剩下三到六個月生命。9月,蘭迪教授應學校之邀發表了一場演說,這場演說讓現場400個人笑聲不斷,也讓不少人流下淚來,後來網路大量流傳,在全球各地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這場充滿幽默、啟發性及智慧的演講廣獲迴響,之後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傑弗利採訪了蘭迪教授53次,寫成了這本精采豐富又讓人動容的--《最後的演講》。蘭迪教授所傳達的訊息之所以如此撼動人心,是因為他以誠懇、幽默的態度去分享他獨特的經驗。他談的不是死亡,而是人生中的重要議題,包括克服障礙、實現兒時夢想、幫助別人實現夢想、把握每一個時刻……。
本書不僅是獻給天下所有的學生、教師、父母以及擁有夢想的人,其實也是蘭迪教授打算在未來20年要教給三個年幼孩子的事情。
在演說的最後,鮑許教授為當天的演說做了這樣的總結:「重點不在於你要怎麼實現自己的夢想,而是在於怎麼過你的人生。你如果以正確的方式度過人生,上天自然會眷顧你。夢想會自己實現。」對相信生命無限的人而言,以正確的方式度過人生,影響所及不僅是此生的夢想,更影響到未來生命的一切。
**在新一代《星際奇航》電影版的導演J. J. Abrams在看了「最後的演講」片段後,寫信邀請蘭迪客串一角,以完成蘭迪心願。蘭迪為此仍幽默的說:「看電影時記得別眨眼,要不然你們會錯過我喔。」
**蘭迪完成他「最後的演講」之後,卡內基美隆大學校長Jerry Cohen隨即宣布將連結這兩棟建築的天橋命名為蘭迪.鮑許紀念橋。為紀念蘭迪在教育、資訊科學、數位娛樂,以及鼓勵女性參與科學事業的貢獻,美商藝電於2007年成立蘭迪.鮑許紀念獎學金,每年頒發給一位卡內基美隆大學部女生。
**以正確的方式度過人生,夢想會自己實現
什麼是鮑許教授所承許之經營人生重點呢?平實認真、少抱怨多努力、與人合作愉快、找出每個人最好的一面、失敗是不可或缺的、要真誠道歉、誠實很重要、不要放棄⋯⋯,都是他要留給孩子的生命資產。
Part I. 感人的惠明學校”妙妙樂團”音樂會
--惠明學校需要您的關愛與捐助
2010-3-31(週三)中午在中山醫學大學口腔醫學研究中心B1演講廳,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
那就是惠明學校的”妙妙樂團”!
最近惠明學校的院生到牙科部就診時,醫護人員知悉惠明經費短缺,引發大家對於此問題的重視,因此特別於院內發起募款音樂會。
這一小時的音樂會,有樂器演奏及歌曲演唱,加上劉台瑛主任的解說,真的超級感人!
惠明學校的院生,牙科治療(包括全身麻醉)及口腔檢查,過去這幾年是我負責的。
我今天很榮幸代表口腔醫學院及牙科部,致贈他們捐款及紀念品(印有中山標誌的背包)。
這筆五萬多現金的捐款是所有員工捐贈的(包括行政人員、牙科助理、實習醫師、住院醫師、主治醫師、牙醫系教職員等,另外有六位認養人);但其實只是杯水車薪。
由於院生視障(大部份為多重障礙),沒有任何作品可以義賣或銷售。(例如喜樂教養院有水餃、咖啡、點心,其他教養院有烘焙坊、洗車中心等)。我和學生们都覺得,應該好好討論如何幫助他们”曝光”,讓惠明學校增加新的認養人,才是長遠之計。
網路的力量無遠弗界,親愛的朋友,如果你恰巧讀到這篇文章,希望你給與關心!
如果你有能力請不吝捐助;要讓更多人認識他們,或許你可以邀請”妙妙樂團”去演奏,
一定會給大家新的”視野”(new vision!)。
也歡迎您去拜訪它們;地址: 臺中縣大雅鄉雅潭路280號.
謝謝你!
捐助方式
*惠明學校認養人計劃:500元/月、3000元/半年或6000元/年
*ATM轉帳:第一銀行代碼007 帳號:42650016589轉帳成功後請傳真會計室並做確認。TEL:04-25661024-187.188
FAX:04-25685172
*郵局劃撥:惠明學校帳號:20517166 戶名:私立惠明學校
惠明學校網址:http://www.hmsh.tcc.edu.tw
Part II /3-31-2010新聞稿
16歲多重障礙少年昔咬字不清今為樂團主唱!
眼盲心不盲 全台唯一多重視障合奏樂團 用愛奏出對生命的熱情
【3-31-2010新聞稿】
今年16歲來自單親家庭的楊堃威,曾經是個沒有自信、連說話都困難的多重障礙學生,身體除了眼盲以外,更有著肢體殘障及智能障礙,但在九年來經過惠明學校教育及樂團老師的音樂培養下,現在不僅開朗樂觀、更擔任了學校妙妙樂團的主唱,與其他十一名同樣患有視障等多重障礙的同學,一同站在舞台上完成音樂會表演。
惠明學校教務主任劉台英表示,多重障礙學生除視障外還同時患有不同殘障,像肢體障礙、智能障礙…等等,因此,這群學生無法像正常人一樣看樂譜、學樂理,要十二人彼此協調配合完成一首音樂演出,更是難上加難!劉台英說,妙妙樂團已成軍十年,是全台唯一以多重障礙人士成立的合奏樂團,其中不乏像楊堃威一樣來自弱勢家庭的重度多重障礙學生,他們從剛來時的內向害羞到可以站上舞台獨當一面,這其中樂團學生及老師的努力,絕非「辛苦」二字可以形容,但孩子們卻總是樂在其中,從音樂中找到對生命的自信與熱情!
劉台瑛主任指出,成立已逾五十三年的惠明學校為全台唯一私立特殊教育學校,儘管教育部每年補助九百萬元,但每年學校需四千五百萬的經費運作,僅佔經費收入的五分之一,其他捐款仍需仰賴各企業單位及善心人士認養捐款。劉主任表示,這次的音樂會,很感謝中山醫學大學口腔醫學研究中心的邀請,讓他們有機會能在平時幫忙看牙的醫護人員前表演,另外也期待能透過音樂演出,讓更多人認識惠明學校,攜手與惠明一同渡過這辛苦的經營之路。
中山醫學大學口腔醫學研究中心齒顎矯正科李慈心醫師表示,由於醫院內擁有專業的身心障礙牙科醫療設備,因此長期為中部地區的特殊學校提供口腔健康檢查服務,而惠明即為本院的配合學校之一,許多口腔醫學院內醫護人員對於惠明經費短缺的問題皆相當重視,特別於3月31日中午於院內發起募款音樂會活動,其中包含了手風琴、電子琴、電子鼓、東加鼓等演出,及歌曲演唱。願透過本次音樂會幫助更多視障學生!
新聞聯絡人:林基安0922-333-168 / 張中翊0980-878-775
相關新聞網站: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331/91/232hm.html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331/17/232rc.html
聯合報的報導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1/5518628.shtml
**降低心臟血管疾病 維他命D並非萬靈丹
幾個月前有研究指出,服用維他命D可以降低心臟血管疾病,因此維他命D突然暴紅!
最近經由系統性文獻回顧,顯示高劑量維他命D並非萬靈丹,並未有效降低心臟血管疾病。
維他命D仍證實主要作用於骨骼系統!因此一般大眾不需要特地增加維他命D劑量。
不過另外的期刊論文顯示,洗腎易造成患者較缺乏維他命D,所以洗腎患者服用維他命D有助於降低心臟血管疾病。
--Part II
D Is for Discord :Not All Studies Support Vitamin-D--CVD Link
**Too Soon for Definitive Conclusions
March 5, 2010 — The value of vitamin D in improving cardiovascular health or reducing the risk of diabetes and other risk factors remains unclear, although some hint of benefit for the popular supplement should support ongoing research in this field. That's the upshot of two new literature reviews and an editorial appearing in the March 2, 2010 issue of th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Excitement over the hypothesis that vitamin-D deficiency might play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has appealed to an ever-growing number of researchers and led to wide use of the inexpensive supplement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often at doses higher than historically recommended by health authorities. Whether enthusiasm for vitamin D is warranted by the available evidence remains unclear
According to the systematic review by Dr Lu Wang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Boston, MA) and colleagues, vitamin D and calcium insufficiency are highly prevalent among elderly pers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 recommends supplementation at 200, 400, and 600 IU daily in those aged 19 to 50 years, 51 to 70 years, and 71 years and older, respectively. Both vitamin D and calcium supplementation have received attention for potential benefits on nonskeletal health including CVD risk, but data are inadequate regarding the role of supplementation on CVD outcomes.
Clinical Implications
References
悼念蘭大弼醫師!!
Dr. David Landsborough IV, M.D. M.R. C.P. (1914 /12/14/-- 2010/03/02 )
---彰化基督教醫院終身名譽院長、彰化縣榮譽縣民英籍蘭大弼醫師,在英國時間三月2日因多重器官衰竭辭世,享壽96歲。三月13日蘭大弼家屬在英國蘭大弼出身的教會舉行告別禮拜,彰基院方表示,也將在5月1日舉辦追思禮拜。
蘭院長不但心思細膩、溫柔、謙卑,而且深具幽默感,他與生俱來溫文爾雅的紳士風度,及親切溫和的笑容,讓人如沐春風。這是大家共同的觀感!雖然耳聞甚殷,但蘭醫師在1980年退休,我1982年7月才進入彰基牙科當住院醫師,因此很羨慕那些曾與他共事的員工,也遺憾不曾接受他的教誨。
仔細回想,其實我大學時代就見過蘭醫師了;那時是在台北和平長老教會,蘭醫師為蔡茂堂醫師的婚禮說賀詞,一口流利的臺語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當年我也曾聽呂春長牧師講過"切膚之愛"的故事; 只是當時並未想到,日後自己會到彰基工作。
我唯一和蘭醫師有深入交談聚會的一次,竟然是在旅居加拿大時。當時是1998 or 1999,蘭醫師到溫哥華來,拜訪兒時同伴(馬偕的孫子, UBC地理教授)。我們家受到美玲姐的邀請,到西溫曾醫師家和蘭醫師聚會晚餐;不記得當晚聊天談了什麼,依稀記得我拉小提琴、凱莉彈琴,大家唱詩歌,度過一個非常溫馨的夜晚。
最後一次見到蘭醫師是2004在蘭大衛教會,太多舊識圍繞他身邊,我勉強和他寒暄了幾句,其實並不確定他還記得我。
蘭大弼醫師說:
高貴的儀器固然重要,但身為一位醫生,一顆憐憫.溫柔.謙卑.吞忍的心對待病人,更重要。
我想這是我仍需努力學習的功課。
也願蘭醫師安息主懷!
Part II 關於蘭大弼醫師
蘭大弼1914 年出生在彰化,取得英國倫敦大學醫學博士後,受到父母親在台灣行醫
傳道的影響,1952年起在彰化基督教醫院服務28年,在1980年退休,和妻子返回英國,
1996年蘭大弼和妻子高仁愛醫師以及父親蘭大衛、母親連瑪玉獲頒第六屆的醫療奉獻獎,他們父子二代、婆媳四人在台六十八年,就是一部最真切的歷史!
同年1996前總統李登輝也頒贈紫色大綬景星勳章,2008年蘭大衛、蘭大弼父子也獲頒行政院一等功績獎章及證書。
彰基院史館館方人員說,蘭大弼在彰化出生,就和當時的台灣小孩一樣,愛看布袋戲、歌仔戲,也不愛穿鞋子,而蘭大弼在台灣行醫時,時常穿著英國風格的短褲和長襪,展現英國紳士風格,而他和父親蘭大衛一樣,都騎著自行車來往於醫院和宿舍之間,生活簡樸。
報導網址http://www.gov.tw/newscenter/pages/detail.aspx?page=20100304cfp0176.aspx
新聞報導, 據說大樂透上看五億 ----
週三學生们 (interns+ R) 集資九百元去買樂透.
我一向沒什麼偏財運所以沒加入.
"老師,如果我們中了x億,下星期就不上班囉~~"
老李:頭殼壞掉啦?intern 還是要當完,執照還是要考完,再去玩!
(學生一定在心裡嘀咕,老師真是老古板阿,呵呵~~ )
老李:你以為永遠不必工作上班很好?其實很無趣. 中了一億,
拿兩千萬開個超大診所,當老闆才是正經!
"老師說的對,要投資才能生財,錢才是活的!”
“我開個超大診所,老師學長要一起來喔~~"
他們一群人嘰嘰喳喳的越講越興奮
結果,週四(Feb-25)中了四百元
週五則摃龜
但那兩天的發財夢,倒是為診間添加不少樂趣 ~~
***Scientists Discover Potential Method of Preventing Periodontal Disease 預防牙周病新發現
Researchers at the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Ken, have discovered how P. gingivalis, a bacteria responsible for periodontal disease, sabotages the immune system and promotes inflammation for its own survival.
George Hajishengallis and his team published their findings in the February 16 (2010) issue of the journal Science Signaling. The discovery could have implications for treating periodontal disease. P. gingivalis also is believed to play a role in heart disease, stroke, and other major systemic health problems.
The researchers learned how P. gingivalis hijacks a complement protein, C5, for communication with Toll-like receptors (TLRs). Typically, TLRs notify a white blood cell of a bacteria's presence and then stimulate the cell to kill the pathogen. In its active form, C5 also recruits white blood cells that destroy bacteria.
P.gingivalis attacks the C5 molecule and selectively generates C5a for manipulation of white blood cells through an undermining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C5a receptor and TLR2. This impairs the ability of the cells to kill this oral pathogen.
“P. gingivalis is very sophisticated, in that it activates aspects of white blood cell function that will help it and inhibits aspects that hurt it,” Hajishengallis said.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 pathogen capable of proactively instigating and exploiting communication signaling between complement and Toll-like receptors, rather than undermining either system independently. It’s like infiltrating between your enemy's lines.”
Lab experiments confirmed that blocking the C5a receptor inhibits both inflamma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P. gingivalis. Hajishengallis and his team hope this mechanism will translate to humans as a way to prevent periodontal and potentially other systemic dise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