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art I <醫師的成績單>

每年六月新interns到臨床實習,在矯正科通常每兩個月會換上另一批學生,前四個月雖說全是新手,倒也平靜度過。

Oct-2007月初,門診天天氣氛極差,科內所有醫師對這群超級無工作效率,完全無法進入狀況的學生只有搖頭歎息。

經過訓話再訓話,兩星期後總算有進步, 態度比較積極,但距離Dr. Lee要求的水準還差得遠!

我们真的很納悶過去四個月他們怎麼度過的?原來在害怕出差錯及逃避下,

大部份的工作別人(或上面的醫師)拿去(幫忙)做了;私下詢問他們並未考慮到訓練practice 不夠,對將來執業的影響極大。

E-世代的心態還真令人啼笑皆非!

學生畢竟還是需要教導與鼓勵,因此在這週五我影印了<開刀房裡的沉思>第十章<醫師的成績單>給interns,請他們週末讀一讀,再告訴我感想!

(等待中~~)

Some doctors are better than others. 驚訝 是這篇文章所要探討也是我希望學生思考的~~

摘錄部份英文書評如下~~

The author (and surgeon)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excellence in medicine — and life.

The essays in this book are knit together by Gawande's view that "good enough" is far short of where we should be — in medicine and in life.

One way to get to excellence, he says, is to measure performance along the way.

On the page and off, Gawande is obsessed with the fragile balance between doing harm and doing good.

He exposes the challenges that keep doctors from being their best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a simple act like hand-washing is a life-and-death issue.

It turns out, surprisingly enough, that the secret to doing "better" isn't more research, or new technology. It's finding ways for doctors to make better use of the knowledge they already have.

在第十章<醫師的成績單>(The Bell Curve)裡,作者特別舉出「囊腫纖維症」(cystic fibrosis)這種遺傳病的治療,

其成果在不同的醫院竟有顯著的平均存活年齡的差異。即治療結果呈鐘形曲線(Bell curve) 而不是偏向分佈.(向左或向右, 表示醫院或醫師治療差異不大). 作者注意到,在馬修斯醫師所服務的克利夫蘭囊腫纖維症中心,患者的平均存活年齡為21歲,是其他中心治療的病人壽命的七倍。Why? 後來作者參訪美國照顧這種病人榜首的明尼蘇達州明尼亞波利斯的囊腫纖維症中心-費爾維大學兒童醫院Fairview-University Children's Hospital,而有機會看到該中心服務將近40年的渥偉克醫師(Warren Warwick)如何看病,他注意到這整個團隊非常注重照顧這種病人的細節,尤其是如何用心呵護醫病關係,讓病人瞭解醫療希望達到的目標,以爭取病人的合作。渥偉克醫師一直在研究如何做得更好,他認為卓越的表現在於, 能否看出每日成功率99.5%和 99.95%之間的差別.

最後作者說,「我們常以為醫師的能力主要取決於科學知識和技術。但從明尼蘇達和本書其他各章的例子看起來,那只是醫療最容易的部分。 即使醫師知識豐富、技術高超,表現可能也只是平平其他不是那麼明顯的因素如積極、努力不懈和創新才是成敗關鍵。」真的令人深刻省思~~

Part II.

開刀房裡的沉思(Better:A Surgeon's Notes on Performance)

   作  者:葛文德(Atul Gawande)
.出版公司: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7年4月25日

 這本書是哈佛大學醫學院教學醫院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ham and Women’s Hospital in Boston) 外科醫師葛文德(Dr. Atul Gawande, 1965~)繼其暢銷全美的大作 Complications《外科醫師的修煉》之後又出版的第二本好書。本書的原文書名是《Better:A Surgeon's  Notes on Performance》,在自序裡,作者認為診斷正確、技術純熟、視病猶親固然重要,但對醫療種種細節的掌握更重要。他認為做到Better(精益求精)要有三個基本要素:第一個是努力不懈(Diligence),第二個挑戰是務求正確(Doing Right),第三個要求是創新(Ingenuity)。作者即以這三個主題分別寫出十一篇內容非常豐富,對醫師這行業又有反躬自省,又有客觀批判的好文章。

作者榮獲2006年「麥克阿瑟研究員大獎(Mac Arthur Fellows)」,或俗稱「天才獎 Genius Award)」。當他接受訪談被問及他最關心的是什麼,他說,做一個醫生最關心的是「醫生這行業失敗的代價」。

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上網聆聽葛文德醫師閱讀自己作品 : 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10952407

 

*****其他值得學生们閱讀的

第六章<薪事誰人知?>(Piecework

作者在醫學院畢業後,完成了8年外科住院醫師訓練,獲得晉升為主治醫師,在考量如何與科主任談判薪水時,開始深思「到底醫生應該要要求多少的收入才是合理」,從而提出了他個人的心得。他說,「如果行醫純粹是為了賺錢,跟賣車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要忍受12年嚴酷的訓練,去商學院學個兩年不就得了?原因在於行醫至少要具有為世人和社會服務的動機,這才是有意義且令人尊敬的行業。因此儘管病人的保險公司不願給付,讓我們氣到吐血;或者病人根本就沒有保險,在病人上門求救之時,大多數的醫師還是不會見死不救的。如果我們只願意醫治有錢人,不願照顧一般民眾,那麼行醫的理想就蕩然無存了。」在這樣子的思考下,他想通了要向主任提出多少薪水才是他本人認為合理的要求,而在主任一口「沒問題,就這樣」的反應下,開始了他心安理得的行醫生涯。

 

第八章<戰鬥>(On Fighting

作者談的是醫生最難做到的「自知之明」,知道哪些是自己能力做得到的,哪些則是做不到的。無可諱言地,我們醫生有時難免會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盲點之下,在病人的診斷、治療上做了錯誤的決定。作者與一位批評醫師「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喊停」的護士討論時,他誠懇地問她,到底哪一種作法最好時,經過一番思考,她說心目中的好醫師應該掌握這一點:「不要只想到自己的表現和風評,多想想病人吧!」 因此作者寫下發人深省的結論:「沒有人能明白告訴我們,我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常常面對詭譎多變的情況,我們只能向前衝,不輕言放棄。但在向前衝的同時,我們必須反省,如果是為了個人英勇而向前衝,或是盲目衝刺,不如停留在原地。一旦意識到向前衝反會為病人帶來傷害,就得三思。」

在本書的「後記」裡,他提到行醫也像零售生意,一次只能服務一個,單單一個醫師的貢獻還是有限,而感慨良多地說,「你不由得覺得自己只是一部機器裡的一個小齒輪。這機器雖然神奇,依然只是機器。要看這部由數百萬個小齒輪組成的機器運作得如何,不是單單一個醫師辦得到的。」

最後他提到在醫界中如何成為一個[異數]? 有五個可以努力的地方:

第一、「隨口問問(ask an unscripted question)」,仔細聆聽,注意病人所說的話;第二、「別猛吐苦水 don't complain)」;第三、「計數 count something)」應該對研究要有興趣,找一個目標去數數看,「只要你數的是你感興趣的」;第四、「寫作」,「寫作可以把你拉回來,使你冷靜思考。如果心裡有怨氣,也可藉由寫作來抒發,也讓自己變得更深思熟慮。」第五、「勇於改變」,能看到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願意積極尋求解決之道。動畫快遞

PS. 第四、「寫作」? Too hard~~  吐舌頭

 Better中文版Better英文版Dr. Atul Gawand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r. Lee李醫師 的頭像
    Dr. Lee李醫師

    矯正醫生的狂想曲--- Straight teeth and life

    Dr. Lee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