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I . 中國時報 2007.11.04
誰來閱讀? 誰來報告?
■陳振宇 (作者為成功大學認知科學研究所教授、社會科學院院長)
日昨,台大李琳山教授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一套「電視新聞瀏覽器」。據中國時報報導,這套系統可以幫閱聽者
把一篇文章、一段新聞報導的重點擷取出來,可以「自動下標題,進行分類,甚至能將冗長的新聞剪成精華片段,
讓讀者在十幾秒內瀏覽完畢。」這套系統也可以應用在教學上,「學生只要在家裡透過遠距教學聽課,
不必費心記重點,由電腦擷取精華片段,」就能應付好多門課,讀完好多原本讀不完的書,而且還可以輕鬆拿高分…等等。
我參觀過李教授的實驗室,對他在自然語言理解這方面的研究甚為佩服。
電腦科學日新月異,我對於電腦所可能做到的沒有什麼懷疑,有朝一日人工智慧或可比擬人腦智慧。
不過,我對於人類是否應該讓電腦取代我們所做的事則有一點看法,提供大家慎思。
認知科學的研究告訴我們,人在閱聽一篇文章的時候,會自然地擷取其中的主題、重點,留存在記憶中。
一篇短的文章、簡單的文章、或寫得好的文章,閱聽者不太費力就可以抓住其中的重點、精要。
文章比較長、比較複雜、比較難的時候,閱聽者就必須多用點時間、多費點力氣,
去理解、組織、從而整理出其中的主題與重點,做出摘要。這樣的過程是學習的一部分,
也是知識建構的一部分。把這樣的過程從人身上拿掉,用電腦取代,是否合適?
我在大學教書,常常感嘆大學生、甚至研究生讀文章寫摘要的能力相當不夠。
我不怪他們,因為他們在小學、中學的時候被教壞了。小學的國語文教學極少訓練學生寫摘要。
中學裡,一來教科書都寫得很簡潔,二來為了應付升學,老師必須幫學生整理重點(名師),
或者學生乾脆把所有的內容都當做重點,生吞活剝的統統吃下去。
整個中學教學,頭兩年是趕趕趕(趕進度),接下來的半年是炒炒炒(炒冷飯),
目標是把所有的課程內容都記到滾瓜爛熟,即便是一綱多本,也是如此(所以學生唉唉叫),為的是萬無一失。
進了大學,要讀的書變多了,老師也不再提示重點的時候,就茫然不知所措。
今天的教育已經把學生教壞了,
偉大的工程師們:學習是個體的活動,不能由他人取代,當然也不可由電腦取代。
擷取摘要是一種學習的活動。電腦或可當秘書,幫老闆擷取摘要。
但是電腦不可以當溺愛學生的老師,取代學生學習。
認知科學的研究也告訴我們,閱聽一篇文章的時候,主題、重點雖然是我們要擷取的精華,
但是,文章中的細節並非不重要,也並未被拋棄。閱聽這些細節是為了要與我們既有的知識做連結,
以便為這篇文章的主題重點編織豐富的背景情境。知識並非許許多多重點的堆砌,知識是一篇篇完整的故事。
只撿拾別人(或電腦)提供的重點的人,只能跟著人家喊口號,東施效顰而已。那不是真正的理解,
也不是真正的知識。偉大的工程師們:人工智慧的研究目標難道是要電腦會做人做的事,
然後讓人不再會做自己原本會做的事嗎?
人類發明器物的目的是為了擴充、提昇自己的能力,歷史上的許多發明對人類文明的進展確實產生重大的助力。
但是,歷史上的有些發明卻也給人類帶來不少弊多於利的禍害(火藥、槍砲)。
網際網路的發明使得知訊的流通不再有障礙,獲取資訊變得容易多了。但是,學生們在準備報告的時候,
不再願意花時間讀完所有的資訊,然後整理、組織、消化成自己的知識後寫出來,
而選擇用剪剪貼貼的方式,拼湊出一篇自己也不知道重點何在的文章,交差了事。
資訊是豐富了,可是知識呢?偉大的工程師們:我們能不慎思嗎?
Part II
我極贊同文章所說
知識並非許許多多重點的堆砌,
進了大學,要讀的書變多了,
老師也不再提示重點的時候,就茫然不知所措。
現在的學生真的如此~~
老師難為ㄚ~~~